食農專家韋恩分享表示,可口可樂(Coca-Cola)最初其實是藥房販售的感冒藥與提神飲品;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藥食同源」不只是中醫觀念,西方食品史裡,也藏著有趣的演化軌跡。食農專家韋恩分享表示,大家可能想不到,現在我們餐桌上常出現的可口可樂,其實本來是感冒藥;番茄醬曾是治療肚子痛的腸胃藥;至於燕麥片則是控制性慾的食療健康食品。它們從治療疾病開始,經過成分、加工等演變,才成為今日的食品模樣。
韋恩於臉書專頁「」與發文介紹,包括可口可樂、番茄醬、燕麥片等食品,其實本來都是治療用的藥物,只不過經過成分演變或是加工處理後,慢慢成為我們日常可見的食品;並大致說明它們由藥品變成食品的起源與演變如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樂:從感冒藥變成全球暢銷飲料
●起源:可口可樂(Coca-Cola)最初其實是藥房販售的感冒藥與提神飲品,起源於1886 年,美國藥劑師 John Pemberton(潘伯頓)為了戒除嗎啡成癮,研發了一種含古柯葉萃取物(Coca)與可樂果實(Cola)萃取物(含咖啡因)的糖漿,當時被定位為「補劑」,還能治療頭痛、疲勞、感冒。
●演變:後來逐漸去除古柯鹼成分,只保留風味,並加入氣泡水與糖,成為今天的可樂。早期的可口可樂,藥房是主要銷售通路,和現在的便利商店飲料形象完全不同。
番茄醬:曾是治療腸胃的「番茄藥丸」
●起源:1830年代,美國醫師John Cook Bennett發現番茄含有豐富的營養與有機酸,能幫助消化、緩解腹瀉或脹氣,於是將番茄熬煮成濃縮膏,或是再製成番茄丸(Tomato Pills),主打「治療肚痛、消化不良」。
●演變:隨著食品加工的發展,番茄膏被用來調味,並加入糖、香料等,逐漸變成家喻戶曉的番茄醬(Ketchup)。1830年代,番茄還被部分人認為是有毒的,Bennett的研究甚至改變了人們對番茄的觀感。
食農專家韋恩說,1830年代,美國醫師發現番茄含有豐富的營養與有機酸,製成番茄丸治療肚子痛、消化不良;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燕麥片:原是健康食品
●起源:早餐常喫的燕麥片,誕生的初衷竟與「性慾控制」有關。19世紀末,美國醫師John Harvey Kellogg(家樂氏創辦人)相信「過度的性衝動」會損害健康,提倡素食、清淡飲食可降低性慾。因此,他發明了不加糖、不調味的穀片,如燕麥片與玉米片,作為「抑制性慾的健康食療」。
●演變:後來人們覺得這些食品太淡,開始加入糖與水果,變成今天香甜可口的早餐穀片。Kellogg 還經營一間「健康療養院」,其中早餐就包括這些「反性慾食品」。
。
。
標題:燕麥片治性成癮? 食農專家揭藥食同源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