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疑惑應該如何補充蛋白質,台北醫學大學精準營養講座教授潘文涵提出建議。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多攝取蛋白質對健康有極大助益;且魚、蛋、豆與肉類是蛋白質來源。但是到底該喫多少肉類、魚、和豆類呢?台北醫學大學精準營養講座教授潘文涵說明,最好的蛋白質在豆類與魚類中,喫愈多,死亡風險愈低。
台北醫學大學精準營養講座教授潘文涵在臉書粉專「」分享,蛋白質食物對人體健康相當的重要,大家都知道蛋白質類要喫的夠。但是到底要喫那一種蛋白質呢?
請繼續往下閱讀...
潘文涵表示,有人愛喫肉,有人愛魚、有人喜歡豆類或豆製品。到底怎麼安排呢?每天都喫紅肉?是不是喫太多了?每天都喫魚好嗎?豆類與豆製品,是每天都得喫?還是偶而喫的呢?
台灣的飲食指南,建議優先順序:「豆>魚>蛋>肉」,但是大家還是不清楚,到底各喫多少呢?潘文涵引用2017年的一篇登在美國臨牀營養雜誌的統合分析論文結果。這篇文章是統合了103篇研究的結果:
●最有益健康的蛋白質食物,是豆類和魚,完全不喫這類食物的人風險最大;喫越多,死亡風險越低。豆類的保護作用較魚類還要高。
●家禽的健康效益,和魚類相近,介於魚類和豆類之間。
●風險最高的蛋白質食物就是紅肉類、加工紅肉。所以紅肉,不論加工與否,應少喫。目前最新「永續健康飲食」的建議是:小量喫每天不超過30克(建議27克);若喜歡喫大塊牛肉,如:漢堡、牛排,或牛肉麵,建議一週喫一次。
●牛奶和蛋的情況是,完全不喫的人較喫少量的人風險高些,但喫太多了,風險也會增高。每天喫半個蛋的人,風險最低;牛奶每天喝一杯的人,風險最低。
如此看來,建議每天喝一杯奶,兩天喫一個蛋、紅肉儘量少(肉排類一週最多一次)豆類天天都要喫,魚、介殼類、家禽、也可以天天喫,但由於深海魚遠洋捕捉的爭議性議題,和可能的重金屬污染,深海魚的omega-3過多可能造成容易出血,深海魚類每週兩次就好。
●牛奶:1天1杯。
●蛋:2天1個。
●豆類(毛豆、黑豆、豆腐類等):每天喫。
●紅肉:1週1次。
●魚、海鮮、家禽:平均分配在其他餐次。
。
。
標題:蛋白質如何攝取 專家:這2類來源最佳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