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中心副院長黃建文表示,每次天災過後,現場空氣往往會伴隨大量肉眼難以察覺的微粒,以花蓮風災為例,散落的石棉建材、泥沙乾涸後產生的粉塵以及潮濕環境滋生的黴菌孢子,甚至空氣中漂浮的細菌,都是呼吸道的敵人。
黃建文指出,當吸入這些微粒時,鼻腔和氣管原有的過濾與清潔功能會迅速超載,粉塵直接沉積在肺泡,引發急性或慢性的發炎反應,最直接的臨牀表現是咳嗽、喉嚨痛與流鼻水,嚴重時可能出現喘鳴聲與胸悶,甚至讓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情況惡化。
黃建文說,萬一吸入的是黴菌孢子,還可能造成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甚至過敏性肺炎,對免疫力低下的人,更有可能演變成肺部感染,長期來看,石棉或重金屬粉塵還可能增加肺纖維化甚至癌症的風險。
年輕志工長時間暴露在粉塵!醫示警:高危險群
尤其長時間暴露在粉塵環境的年輕志工,更是屬於高危險族群,黃建文提到,雖然短時間沒有徵兆,但慢性發炎可能已經悄悄醞釀,對未來健康造成不容忽視的隱憂。
黃建文建議,只要在災區工作後出現持續性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甚至伴隨發燒,就應盡快就醫。若有氣喘或慢性肺病的病患,更要隨身攜帶吸入劑,一旦症狀出現就立刻使用,千萬不要抱持「休息一下就會好」的心態,因為小小的拖延,可能讓病情急速惡化。
黃建文呼籲,與其事後治療,不如事前預防,口罩是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在塵土飛揚的災區,布口罩恐怕無法有效隔絕,外科口罩或醫療等級口罩才是兼顧呼吸與隔離的最佳解方,此外,離開現場後也要盡快洗臉、沖洗鼻腔,把殘留的粉塵去除。

1.裝備保護:
清理時切勿赤手赤腳、穿拖鞋,以及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
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
2.飲食保護:
水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食物飲水要煮熟煮沸,食物保存過久或變質(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等)請勿再食用。
3.清潔保護:
戶外區域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50倍(200cc加10公升水)噴灑庭院、水溝等潮濕處;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100cc加10公升水)擦拭或刷洗地板、牆壁、廁所等處;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浸泡30分鐘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
同時應注意手部清潔,依「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如暫時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改用酒精含量7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 志工
- 呼吸道疾病
- 慢性阻塞性肺病
- 防疫三保
- 粉塵
標題:災區空氣「恐藏6病危機」!癌症風險增 醫示警鏟子超人要戴口罩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