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秋冬交替4種老毛病 身體早知「霜降」來了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吳柏儒說,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寒燥並重,最易誘發舊疾復發或潛在疾病加重。(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34歲的上班族小芸,每年到了霜降後,鼻子比農民曆還靈。她笑說:「我不用看日曆,只要開始打噴嚏、喉嚨乾,就知道霜降到了。」這幾年天氣忽冷忽熱,她的鼻子先癢,接著晚上咽喉乾痛、睡不好,常得靠抗組織胺才能入眠,但副作用又讓她頭昏腦脹。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吳柏儒說:「這是的秋燥傷肺與寒邪並行的表現」。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秋冬交替的轉折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雲:「氣肅而凝,露結為霜。」此時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寒燥並重,最易誘發舊疾復發或潛在疾病加重。

請繼續往下閱讀...

●呼吸道與肺部疾病:最怕「冷空氣直灌」

霜降以後,氣溫下降、空氣乾燥,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咳嗽及過敏性鼻炎常頻繁發作。尤其早晚氣溫低,冷空氣刺激呼吸道,使氣管收縮、痰液不易排出,患者常感胸悶氣短。

保健要領:
出門務必戴口罩與圍巾,避免冷風直灌口鼻;晨練者宜晚些外出,讓太陽升起後再運動;家中可使用加濕器、常飲溫水、蜂蜜梨水或百合蓮子羹潤肺止咳。

對於兒童與過敏體質者,還要提防秋冬季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如支氣管肺炎、流感與腺病毒感染等。霜降後應避免帶孩子到人潮密集場所,保持居家通風。

●腸胃疾病:冷熱不均最傷脾

中醫講「脾為後天之本」,氣候轉冷後,脾陽漸弱、運化功能下降,若仍貪喫冰飲或油膩燒烤,易出現腹脹、胃酸、腹瀉等症狀。

保健要領:
飲食宜「健脾和胃、平補為主」。可選山藥、南瓜、小米、紅棗、蓮子、芡實等溫潤食材入粥,如山藥芡實粥或南瓜小米粥,有助健脾益氣。避免過食辛辣及過飽,晚餐不宜太晚,以防夜間胃酸倒流。

此外,霜降後應減少冷飲與生食。老年人或胃腸虛寒者,可飲少量薑棗湯溫中散寒,並注意腹部保暖。

●心腦血管疾病:氣候突冷易誘發中風

霜降過後,氣溫驟降、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是中風與心絞痛的高峰期。醫學氣象研究指出,70%以上的腦中風發生在秋末冬初。冷刺激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風險隨之上升。

保健要領:
心血管患者要特別注意早晚保暖,尤其頭、頸、手腳與腰部。每日測量血壓,維持規律服藥,不可間斷。飲食上宜少鹽少油、增加蔬果與高纖穀物,避免熬夜與情緒激動。

夜間泡腳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對預防血管痙攣有幫助。若出現突發頭暈、語塞、手腳無力等症狀,務必及時就醫。

●風濕與關節疾病:冷濕入骨、痠痛加重

霜降後濕寒並重,氣血運行不暢,老年人常覺關節痠、僵、疼痛,尤其膝關節或腰背部。中醫稱此為「寒濕痹證」,若再受風寒侵襲,疼痛甚至會影響行走。

保健要領:
應「避寒保暖、防潮濕」,可用熱毛巾敷或艾灸大椎、膝眼等穴位,促氣血流通。外出宜穿長褲與襪子,不可赤腳著涼;雨天注意防潮。夜晚可泡腳或熱敷關節,助陽祛寒、改善睡眠。

●若身在海外:霜降不止防病,更要防災

吳柏儒醫師提醒,若生活在溫帶地區(如北美、歐洲或日本北海道等),霜降常伴隨第一場霜雪與大風天。此時除了預防呼吸道與關節疾病外,更要注意季節性抑鬱症(SAD)與意外跌倒傷害。

氣候驟冷、日照減少易引起情緒低落、睡眠品質下降。建議每日接觸陽光30分鐘以上,多攝取富含色胺酸與維生素B群的食物(如香蕉、深綠蔬菜、全麥、雞蛋),有助於提升血清素分泌、穩定心情。

對老年人而言,地面結霜時易滑倒,應穿防滑鞋、避免清晨外出運動,以防跌倒造成骨折或頭部外傷。

吳柏儒提醒,霜降是「養藏之始」,保暖之外,更要調整生活節奏。早睡早起、心境平和,飲食「潤而不膩」,便能順應節氣、少生病氣。




標題:秋冬交替4種老毛病 身體早知「霜降」來了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