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次活動由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主辦,邀請狄嘉信、蒙哥馬利、德國核能科技協會理事長湯馬士賽波特(Thomas Seipolt)、前雷神公司台灣區總經理、前美國國防部官員胡振東(Tony Hu)出席,並由前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主持。
狄嘉信回顧,德國一直以來都致力在2045年達到碳中和,在2023年德國有一半能源來自再生能源,並目標在2030年達到80%、2035年達到100%。當然德國也可以仰賴核能達到碳中和,但當時考量到車諾比、福島等核電意外,德國政府認為並不是一個長期安全選項。
而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時,能源不僅僅是減碳、氣候問題,更是國家安全問題,當時德國相當仰賴俄羅斯化石燃料,因支持烏克蘭被斷供後,積極尋找
像是其他國家進口替代化石燃料來源,卻也因此支付高額代價。
進入2023年,德國政府早在10年前就規劃要在該年除役最後3座核電廠,進入非核家園,但當時面臨俄烏戰爭,許多人爭辯是否應該要如預期除役,還是繼續維持運轉,最終他們決定按照原計畫執行,並用燃氣及燃油來替代核電。
如今,他表示,許多德國人都認為核電除役是錯誤政策,至少有80%的德國政治人物也認為在俄烏戰爭關閉核電廠是錯誤,因為這造成了德國有史以來最大能源危機。
他總結,長期來講,德國沒有人會認為應該興建新的核電廠,也沒有要重啟核能,但以德國的教訓給台灣的衷心建議是,「如果你只能用化石燃料取代核電,那聰明的作法應該是維持核電,但如果你能用綠電取代,那麼核電除役才是好的作法。」
湯馬士賽波特也補充,核電應該可以做為連結火力及綠電之間的橋接能源,但現今狀況是德國必須要仰賴燃煤電廠來穩定電網。
然而,他認為,中國已經透過外交、經濟、行政,搭配數位戰爭手段來幹預台灣社會,「但對於中國是否會加大力道,很遺憾,我個人覺得可能性很大。」
談到台灣能源韌性,蒙哥馬利表示,台灣有95%能源來自國外進口,其中一半是天然氣,來自美國、澳洲及卡達等國,中國如果透過封鎖關鍵區域,或是以外交、經濟手段影響中東國家,以台灣1年約有350艘輸氣船,假如中國擋下15至20艘,那麼台灣就會陷入能源危機。
胡振東也提到,中國頻頻對台灣實施「超限戰」(The Unrestricted War),透過非戰爭手段弱化台灣國防。但他不認為中國會採取完全封鎖,畢竟中國封鎖之後就會面臨國際壓力,但是台灣也必須要極力提升自己的能源安全存量,以及接受外援的設施準備,抗衡可能面臨的封鎖。
對於德國認為,如果無法用綠電取代核電,就不應該先關閉核電廠,但是台灣如今綠電發展牛步、再加上能源政策在台灣高度政治化,在野黨又敵視綠電政策,而台灣又已關閉核電,台灣如何具備能源韌性?
狄嘉信回應,台灣執政跟在野黨或許很達到能源共識,但是以德國為例,無論你是極力推動再生能源,認為核能是一大危機,或是認為氣候變遷是假議題,應該要全部投入核能,不發展綠電,唯一的共通點就是高度仰賴進口化石燃料是最糟方案,台灣政黨們應該朝向這個共識點協商,打造綠電、核電共存的環境。
另外,賴清德政府正在評估核電重啟可能性,對於海外核電重啟時程約多久,是否可能趕上大家認為最危險的2027年?
湯馬士賽波特表示,德國曾經預估如果最新機組至少需要1年時間,如果只是機組解聯且維護良好,沒有理由不能幾個月內重啟,但也強調現階段必須要考量國際供應鏈是否順暢,畢竟全球都在興建核電廠。
至於能源韌性,核電如果可以回歸電網將對於能源韌性有一定幫助,如果有足夠燃料,發電10年都不會有問題,並認為敵人應只會選擇攻擊台灣電網,而非核電廠,畢竟那會被認為是戰爭罪,「接近向台灣丟下原子彈,任何人有正常思考的人都不會這樣考慮。」
- 核電
- 俄烏戰爭
- 再生能源
- 化石燃料
- 德國在台協會
標題:籲台灣重估核電 德國在台協會:德國在俄烏戰爭除役核電廠是錯誤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