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喫蔬果怕太寒? 中醫曝1招「轉性」 營養師列5建議

中醫指出,烹煮可以改變食物偏性,例如煮紅棗能降低其涼性,治脾虛作脹;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多喫蔬果有益身體健康,但許多人會擔心食物太寒或太熱,與自身體質產生衝突。對此,營養師侯沂錚於臉書粉專「」分享與中醫師陳瑋毅一同討論的飲食建議,像是每日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確保食材多樣;以及藥食同源,靠烹煮改變食物偏性,例如把水果加熱烹煮,再搭配平衡原則等,就能好好養護身體。

3蔬2果 均衡飲食

侯沂錚表示,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更關注食物所提供的營養素、熱量、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如蔬果富含多醣體、多酚、類黃酮、酚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它們在體內的生理功能,例如抗氧化與抗發炎、提升免疫力與抗疲勞、調節血糖血脂,預防慢性病、維護腸道健康。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她建議,民眾每日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以確保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和促進代謝平衡。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是「均衡飲食、份量適中」,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過熱」或「過寒」的不良影響。多樣化攝取各色蔬果,才能獲取不同種類的植物化學物質。

營養師建議,民眾每日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以確保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中醫藥食同源 份量、烹調是關鍵

陳瑋毅指出,從中醫師的角度來看,「藥食同源」的概念是將食物分為「寒、熱、溫、涼、平」等五性,或稱為「四氣五味」,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這種分類並非指食物的實際溫度,而是指食物對人體體質或生理功能造成的影響。

他分享,中醫有一套對食物的「熱」與「寒」定義。熱或上火食物,如生薑、肉桂,有助於驅寒發汗,像是喫麻油雞會使身體發熱,但體質燥熱者食用可能會引起發炎反應、機能亢進,表現出紅腫、熱痛等症狀;寒食,如鴨肉、綠豆、竹筍等,有助於清熱,但體質過寒者食用可能會拉肚子、身體發冷、虛弱、胃痛等;平性食物,則相對溫和,不會明顯改變身體的寒熱狀態。

他補充,麻油雞的溫熱燥性其實是來自於「麻油熱煸乾薑」以及「加入米酒提味」2個步驟,麻油本身是屬於平性食材,所以如果平時入菜加入麻油,不太會有溫燥的問題。

中醫分享,麻油雞的溫熱燥性是來自於「麻油熱煸乾薑」以及「加入米酒提味」2個步驟,麻油本身屬平性食材。(資料照)

另外,陳瑋毅提到,食物的「份量」也會影響其對身體的作用。例如大量攝取冰塊,會讓身體變得很「寒」。然而大部分的蔬菜即使被歸類為「涼性」,由於其偏性較為溫和,且通常在日常飲食中會以適量搭配烹調的方式攝取,例如炒菜時加入薑蒜;將水果加熱烹煮,蒸梨子或煮紅棗,可以改變其性味,使其涼性減弱或增強其特定功效,像是紅棗本身味甘,生者多食,令人腹脹注泄,若將紅棗去核煮熟,則能治脾虛作脹。

陳瑋毅強調,中醫裡所提及的「辨證論治」,即是根據「個人體質」來選擇食物。例如熱性體質的人應多喫涼性或平性的食物;寒性體質的人則應多喫溫熱性食物。若是懷孕、坐月子等特殊時期,傳統習俗中對「寒性」食物的禁忌較多,但從現代中醫觀點,若體質屬於熱性,適量攝取涼性食物是可行的。

重視平衡、個體差異

最後,侯沂錚整理自己與陳瑋毅的飲食觀點,得出以下5個結論:

●「平衡」是核心:無論是營養均衡還是中醫的寒熱平衡,其核心都是追求身體的整體和諧。

●多樣化與適量攝取:鼓勵廣泛攝取各類蔬果,以獲得全面的營養素和生物活性成分。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有特定體質或疾病,單純的蔬菜和水果攝取在「適量」的範圍內,通常不會對身體的寒熱造成顯著或負面的影響。

●烹調方式的影響:烹調方式可以調整食物的性味。例如,將寒涼的蔬菜稍微加熱,或加入溫熱的辛香料(如薑、蒜)烹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其性味。

●個體化差異:了解自己的體質並觀察身體對食物的反應非常重要。如果喫了某些蔬果感到身體不適(例如拉肚子或胃痛),即使它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平性」食物,也應該適度調整攝取量或方式。

●專業諮詢的重要性:若有特殊的健康狀況、慢性疾病,或對自身的體質與食物選擇有疑慮,強烈建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與營養師,他們能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提供最精準的飲食建議,確保獲得充足營養。




標題:喫蔬果怕太寒? 中醫曝1招「轉性」 營養師列5建議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