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體重偏重、運動方式突然改變,或長期姿勢不良,就容易導致臀中肌與臀小肌肌腱反覆摩擦與拉扯,逐漸出現退化或部分撕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文/林瑋德
40多歲的陳先生因體重偏重,連續1週進行「超慢跑」。沒想到左側屁股越來越痛,只要坐下再站起來,或是走路幅較大,就會出臀部外側痠痛,甚至晚上睡覺壓到疼痛側也無法入睡。他擔心是不是髖關節受傷,於是到門診檢查。
X光顯示關節只有輕微退化,真正的問題卻出現在軟組織。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臀中肌肌腱發生了部分撕裂,並伴隨髖部大轉子周邊水腫。這就是臨牀常見的「臀肌肌腱病變」,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大轉子疼痛」。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會發生臀肌肌腱病變?臀中肌與臀小肌是維持髖部穩定的關鍵肌群。當人走路或單腳站立時,它們能幫助骨盆不至於傾斜。但如果體重偏重、運動方式突然改變,或長期姿勢不良,就容易導致這些肌腱反覆摩擦與拉扯,逐漸出現退化或部分撕裂。
臀肌肌腱病變 常見3症狀
●髖外側壓痛,走路或上下樓梯時加重
●夜間側睡壓到疼痛那側,無法翻身
●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跛行或走不穩
這些表現常讓人誤以為是坐骨神經痛或單純關節炎,其實真正的病竈在於臀肌肌腱。
自我檢測3方法 3情形皆「有」速就醫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臀肌肌腱問題,可以嘗試以下簡單測試:
●單腳站立測試:單腳站在疼痛那側,若骨盆歪斜或無法維持30秒,可能是臀中肌失能。
●壓痛檢測:用手按壓大腿骨外側突起處(大轉子),若明顯壓痛,要懷疑肌腱發炎或撕裂。
●側躺測試:側躺壓在疼痛那側,如果幾分鐘內就痛得無法忍受,也可能是肌腱病變。
若以上3項檢測都呈現陽性,就應該及早就醫,透過影像檢查確認診斷。
多數不需手術 復健與增生治療助修復
大部分的臀肌肌腱病變,不需要立刻手術。臨牀建議首選復健運動搭配增生治療(PRP等)。
●復健運動:以臀肌啟動、核心穩定與髖外展運動為主,例如橋式運動、蚌式運動,有助於肌腱減壓與強化。
●增生治療(PRP等):可以利用病人自身血液濃縮出的血小板,注射到受損肌腱處,幫助膠原蛋白修復,效果比類固醇更持久。有研究顯示,PRP 在三個月後療效優於類固醇,改善也能維持更長時間。
在嚴重全層撕裂、肌肉出現萎縮或走路功能完全受限時,才會建議進行肌腱修補手術。多數患者透過保守治療與增生治療(PRP),就能逐步改善,避免走上手術這條路。
髖外側痛未必是關節退化 及早就醫助康復
髖外側痛不一定是關節退化,更常見的原因是 臀肌肌腱病變。如果疼痛持續三個月以上,影響睡眠或走路,就應及早檢查。
透過正確診斷、復健運動與增生治療(PRP),多數患者能逐步恢復生活品質,遠離長期疼痛。不要一味忍耐,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作者為維德骨科診所醫師,板橋生生優動兼任醫師)
。
。
標題:超慢跑後「髖外側」痛到跛行 臀肌肌腱病變非關節炎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