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網紅醫師麥克認為,不能單用BMI(身體質量指數)做健康指標。而我國國健署和醫師認為,腰圍超標也是肥胖警訊;示意圖。(圖擷取自photoAC)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人看診或健檢後,常被提醒「BMI 過高」或「體重要控制」。BMI(身體質量指數)長期被視為肥胖與否的重要依據,但擁有千萬粉絲的美國網紅醫師麥克(Mikhail "Mike" Varshavski D.O.)直言,BMI早已「問題重重」,提醒民眾別讓單一數字綁架健康。
BMI源自數學公式 本非臨牀設計
麥克醫師在YouTube 擁有超過 1430 萬名訂閱者,其影片「你的BMI真的重要嗎?」吸引超過152萬人次觀看。他指出,在美國健檢中,BMI(「以公斤計算」的體重除以「以公尺計算」的身高平方) 幾乎是必備數據,用來判斷肥胖與否,甚至成為醫師與保險公司評估健康風險的依據。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坦言,自己的BMI為30,按照數值屬於「肥胖」,但實際上運動習慣良好、各項健康檢查正常。「如果你只看BMI,我就是超重」他說,「但這個數字根本沒有考慮到肌肉量、身體組成,甚至整體健康狀況。」
麥克醫師也解釋,BMI 的概念最早由比利時數學家阿道夫.凱特萊在1830年代提出,僅用來研究「理想體型」,樣本甚至只限於白人男性。直到 1970 年代,美國生理學家安塞爾.凱斯才將公式重新應用於肥胖研究,並命名為BMI。雖然能粗略分析人口層級的肥胖趨勢,但並非為臨牀個人診斷設計。
BMI是以「公斤計算的體重」去除以「以公尺計算的身高平方」,原本只是數學計算公式;圖為情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BMI≠健康? 3大爭議一次看
麥克醫師點出BMI的3大缺陷:
●沒測到真正的風險因子
BMI 只是「身高體重比」,無法反映肌肉與脂肪比例。健美運動員BMI偏高,但並不肥胖;反之,有人外表正常,但腹部脂肪超標,仍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不具族群與年齡包容性
研究顯示,南亞裔、華人等族群在BMI24、25 左右,就可能出現第 2 型糖尿病風險,但依傳統標準卻被歸類為「正常」。對 65 歲以上長者來說,稍高的BMI 甚至可能與長壽相關,顯示標準侷限性。
●可能放大醫療偏見
不少患者抱怨,只要 BMI 偏高,就被醫師簡單歸因為「要減肥」。這種思維恐導致誤診與延誤治療,也讓病患失去對醫師的信任。
不只看BMI 體脂率也該一併檢視
雖然爭議多,但麥克醫師不否認,BMI 仍是目前最普及的篩檢工具。因為它便宜、快速、非侵入性,且與人口層級的肥胖趨勢相關性高。他強調,問題不在於「用不用」,而在於「怎麼用」,也就是必須結合血液檢查、生活習慣、體脂測量等資訊,才能做出更完整判斷。
麥克醫師和魏士航醫師都認為,相較於BM,腰圍、腰臀比、體脂率和體能測驗更能真實反映健康狀況;圖為情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國健署提醒:腰圍超標是內臟脂肪警訊
我國國民健康署也指出,BMI雖非完美工具,但依舊是評估肥胖與慢性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我國標準如下:
●正常範圍:18.5–24
●過重:BMI ≥ 24
●肥胖:BMI ≥ 27
國健署強調,過重與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顯著相關,因此「維持健康體位」仍是慢病防治的核心策略。此外,腰圍同樣關鍵:男性若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 公分,就可能代表內臟脂肪過多,風險更高。
台灣醫師:腰臀比、體脂率更能看出健康
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則在臉書指出,BMI 雖然方便,但最大問題是「無法分辨肌肉與脂肪」。他舉例,一名長期重訓的軍人,雖然 BMI偏高,卻有良好的肌肉量與健康狀態;反之,也有人BMI正常,卻體脂率過高、肌肉量不足,反而潛藏更大代謝疾病風險。
魏士航強調,相較於BM,腰圍、腰臀比、體脂率和體能測驗更能真實反映健康狀況。
。
。
標題:BMI還可靠嗎? 千萬網紅醫點名3大缺陷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