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褥瘡引來熱議,皮膚科醫師盧俊瑋說,免疫系統不佳又同一姿勢,易發生褥瘡。(資料照)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陳佩琪在曝柯文哲長「Pressure Sore」引來熱議,敏盛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柯紹華在臉書三問佩琪,甚至寫下「可以不要再濠洨了嗎?」
陳佩琪在13日寫著,「柯文哲臀部兩側最凸起處,也就是我們坐姿時會和地板接觸之處, 出現了兩個極大的對稱傷口,他說是北所馬桶的感染,但我是認為是坐地板、馬桶時導致的類似pressure sore的傷口,這幾天仍聽他抱怨坐家裡電腦椅接觸到傷口仍是很痛」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文直接被柯紹華打臉,他於寫著:
1.「褥瘡」的正式名稱是「壓瘡」,存在的必要條件是皮膚及皮下組織持續受壓,不是感染所造成。
2.北所是蹲式馬桶,合理使用下不會和臀部的皮膚有任何接觸。
3.拘留所內的馬桶是受羈押人自行清潔。
不過,皮膚科醫師盧俊瑋表示,褥瘡(壓瘡、pressure injury)是皮膚與皮下組織因長時間受壓導致血流受阻、缺血壞死的結果,並不是因為環境不潔直接造成。雖然褥瘡最常見於臥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但行動自如的成年人如果有營養狀態不佳、體重減輕、活動量下降等情況,仍有可能出現褥瘡。
盧俊瑋也以自己的父親為例,他說,多年前父親因情緒低落、食量減少導致體重下降,又缺乏運動,最後在長期受壓的部位也出現了疼痛與破皮的情況。這提醒我們,即便能走動,如果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又有骨骼突出的情況,仍可能發生褥瘡。
褥瘡 身體健康出現警訊
因此,褥瘡一旦形成,盧俊瑋表示,就成為一個開放性傷口,後續細菌感染是臨牀上非常常見的併發症,甚至可能延緩傷口癒合、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因此,褥瘡不僅是皮膚問題,也是整體健康狀況的警訊。
盧俊瑋建議,與其爭論北所衛生,還不如聚焦於健康教育,並提醒大眾注意體重變化、營養、活動量,並定期檢查皮膚狀態。一旦發現局部紅腫、疼痛或破皮,應及早就醫,才能避免傷口惡化或感染。
。
。
標題:神外醫打臉陳佩琪「濠洨」 皮膚科醫:褥瘡非環境不潔所致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