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長期大量食用深海魚類、貝類或甲殼類,須特別留意砷中毒,並可考慮做重金屬篩檢;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魚類有益健康,但若天天喫深海魚,當心可能反傷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分享,1名喜愛海釣的男子飲食清淡,卻在健檢中發現腎功能下降,經檢查發現,因長期喫的深海魚含有大量砷,導致體內砷含量超標;接受治療後,腎功能才恢復健康。他提醒深海魚和甲殼類、貝類等,易累積較高濃度的砷,應避免長期攝取,以免造成肝腎損傷,甚至增加致癌風險。
林軒任於臉書專頁「」發文表示,這名喜愛海釣的男子不菸不酒、早睡早起、家族無腎臟病史,腎功能卻突然衰退。經重金屬檢查發現,其尿液中砷含量超標近6倍,進一步詢問病史、生活習慣後發現,原來是因長期攝取深海魚造成砷中毒,所幸停止大量食用海魚並接受治療後,腎功能恢復正常值。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砷進入人體4途徑
林軒任指出,砷就是俗稱的砒霜,日常生活中,砷可能透過以下途徑進入我們的身體:
●受污染的地下水或農作物:過去台灣部分地區曾因地下水受砷污染而引發烏腳病,導致居民皮膚病變和末梢血管病變。
●深海魚類與貝類:在食物鏈中,砷會從小魚累積到大魚,特別是深海魚類和甲殼類、貝類等,更容易累積較高濃度的砷。
●來源不明的保健食品:某些藻類(如藍綠藻、螺旋藻)和中草藥,可能在生長或製作過程中吸收或混入重金屬,若未經過嚴格檢驗,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砷或其他重金屬超標。
●工業暴露:從事半導體等特定工業的人員,可能因工作環境而接觸到砷。
慢性砷中毒傷肝腎
林軒任並說明,大多數人不太可能因飲食而導致急性砷中毒,除非是攝入高濃度的提煉物(如砒霜)。至於急性中毒的症狀,通常包括:腸胃道不適、心血管問題、神經系統症狀等,但更需警惕的是慢性砷中毒,因為它往往沒有立即明顯的症狀,但長期會造成以下嚴重傷害:
●腎臟與肝臟損傷:不明原因的腎功能下降或肝臟發炎,可能就是慢性重金屬累積的表現。
●癌症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砷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會增加肝癌、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風險。
●神經與皮膚症狀:手腳麻木、四肢無力,甚至指甲上會出現橫向的白色線條(米氏線)。
3族群應做重金屬篩檢
此外,林軒任特別提醒以下幾類族群,尤須特別留意砷中毒,並可考慮進行重金屬篩檢:
●不明原因出現慢性疾病症狀的人:如腎功能無故變差、高血壓、糖尿病控制不佳,或有其他不明原因的疲勞、神經麻木等。
●飲食習慣特殊的人:長期大量食用深海魚類、貝類或甲殼類。
●長期使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中草藥:尤其是未經台灣官方認證、從國外平行輸入的產品。
林軒任提醒,想要預防砷中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均衡飲食多蔬果,有助身體排毒。若食用保健食品,建議選擇政府認證的合格產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成分標示不清的品項。並建議應定期進行健檢,如果發現重金屬超標,首應檢視並調整生活中的暴露源,就能更好的保護自己,遠離看不見的健康威脅。
。
。
標題:天天喫深海魚當心砷中毒! 醫示警:嚴重恐致癌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