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陽明交大揪出脂肪肝惡化元兇 學者呼籲4大保健策略

保持腸道健康,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及微菌叢研究中心吳莉玲建議,日常飲食中多攝取蔬果,增加腸道中膳食纖維量,也是一種保健;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脂肪肝是想瘦身的人很討厭的剋星,但它無法用量體重就得知。目前坊間引進的量測器材可以測出體脂肪,卻無法精確知道身上還有多少脂肪肝。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及微菌叢研究中心吳莉玲團隊發現了一個名為「Nfil3」的基因,在脂肪肝惡化過程中扮演「總開關」角色,能同時調控腸道菌群、膽汁酸代謝與肝臟免疫反應。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 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發表,吳莉玲表示,腸–肝軸透過門脈循環,腸道菌群代謝產物(例如:膽汁酸、短鏈脂肪酸等)可以快速傳遞到肝臟,深刻影響肝臟的代謝與免疫。

因此,當腸道菌群失衡、腸道屏障受損時,有害物質(如:內毒素、細菌代謝產物)就會大量進入肝臟,啟動Kupffer細胞與星狀細胞的活化,引發慢性發炎、氧化壓力與纖維化反應,進而推動脂肪肝惡化甚至肝癌的形成。

在無法用簡易測量儀器就能得知自己脂肪肝現況,吳莉玲提供保健作法,首先要將作息改變,「早睡早起顧肝臟」成為改善之重。像是輪班制醫護人員、空服員等之類職業,應建立高風險族群的早期預警系統與個人化介入方案,真正實現「從實驗室到政策、從分子到生活」的完整循環,讓科學發現轉化為實際健康守護力。

吳莉玲提供預防脂肪肝的策略:
1.飲食:避免高油高糖,多喫蔬果與膳食纖維,並減少含糖飲料、宵夜與精緻澱粉攝取,養成固定用餐時間與不暴飲暴食的習慣。

2.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遊泳、騎腳踏車或跳舞,搭配重量訓練可提升基礎代謝率;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3.檢查:定期抽血與腹部超音波,及早發現問題,特別是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或家族肝病史的人,更應加強追蹤。

維持菌相平衡,適度補充益生菌、後生元或發酵食物,並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幫助腸道屏障與免疫力維持穩定。

吳莉玲說,「沉默的肝臟」往往在病情嚴重時才會出現警訊。Nfil3基因發現,就像找到隱藏在腸─肝軸上的「壞開關」,未來有望透過科學讓這條高速公路重新暢通,守護更多人的健康。她也再次叮嚀,養成規律生活作息、控制體重與保持腸道健康,仍然是每個人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




標題:陽明交大揪出脂肪肝惡化元兇 學者呼籲4大保健策略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