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受傷就不能動? 醫教「3階段復原法」安全回歸運動

當民眾運動受傷處在急性期間,重點照護應包括:冰敷、加壓、擡高患部,與避免劇烈活動;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民眾運動後受傷,是不是就不能動了?新竹東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張耀元指出,運動傷害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運動,而是要看民眾處在哪個恢復階段。他分析運動傷害恢復的3大階段,提供重點照護原則給民眾參考。

張耀元在臉書專頁「」發文分享,病患常會問他說「醫師,我受傷後是不是就不能動了?」答案不是單純的「能」或「不能」,而是要看眾正處在哪個恢復階段。他歸納出運動傷害恢復的3大階段,讓民眾在安全的範圍內,循序漸進地回歸運動的節奏:

請繼續往下閱讀...

1.急性期(受傷後0–7天)

這是剛受傷時最關鍵的一段時間。典型症狀為紅、腫、熱、痛,這時的重點照護應包括:冰敷、加壓、擡高患部,與避免劇烈活動。此時的首要任務是,控制發炎與保護組織,千萬不要逞強運動。

2.復原期(受傷後1–6週)

發炎反應逐漸消退,但新生的組織仍然脆弱,承受不了太大拉扯。照顧的原則為,在「不痛」的範圍下,開始進行輕度關節活動與周邊肌群啟動。不過,千萬不要急著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否則容易造成二度傷害。

3.重塑期(受傷後6週–24個月)

這時候韌帶、肌腱逐漸恢復強韌度,功能性訓練可以慢慢增加。民眾可以進行漸進式的負重,與肌力與耐力訓練。記得隨時觀察身體反應,避免過度使用,否則可能功虧一簣。在這個階段可能長達2年,是身體持續修復與調整的重要時期。

張耀元強調,運動是維持健康的好習慣,不論是為了控制體態,還是紓壓放鬆,規律活動的確有許多好處。運動傷害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運動,而是要掌握時機、按部就班。一旦出現嚴重不適,或懷疑有骨頭受傷,務必及早就醫檢查。




標題:受傷就不能動? 醫教「3階段復原法」安全回歸運動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