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攝取全穀纖維,例如,把白飯換成糙米,有助於餐後血糖穩定、腸道順暢、飽足感延長,與情緒與腦袋的清晰;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民眾想控制血糖來維持健康,但是看著它上上下下,心情也起起伏伏,不知道該喫什麼食物才好?據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指出,攝取全穀纖維,例如,把白飯換成糙米或燕麥,帶來4大助益,包括有助於餐後血糖穩定、腸道順暢、飽足感延長,與情緒與腦袋的清晰。
每天喫下全穀纖維,會決定未來的血糖、大腸與心血管命運。張家銘在臉書專頁「」發文分享,精製穀物和全穀物,就像兩個世界,2025年發表在食品科學期刊《Foods》的綜論顯示,全穀物的可溶性膳食纖維與不溶性膳食纖維,其溶解度、吸水能力、黏稠度與幫助腸道菌發酵的能力不同,會在身體裡牽動血糖、血脂、腸道菌、生理飽足感與發炎反應。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還指出,可溶性纖維的黏稠特性,可以減少膽酸再吸收,使肝臟不斷使用血液中的膽固醇來合成新的膽酸,是天然的膽固醇調控機制。
他歸納研究提及全穀物帶給身體的益處如下:
●餐後血糖的穩定
很多病人把白飯換成糙米或燕麥不到兩週,會感覺到喫飽以後比較不會「突然想睡」、不會「過度濫餓」、下午不會昏昏沉沉。
●腸道變順
不溶性膳食纖維吸水膨脹後,糞便變得「有重量、好推」,便祕族群甚至3天內就能感到明顯改善。
●飽足感延長
可溶性纖維形成的凝膠狀物,讓胃排空變慢。很多人發現「不太需要下午茶」、「晚餐不容易暴餓」。
●情緒與大腦的清晰
腸道菌透過腸腦軸線影響身心,可溶性纖維是腸道菌最好的食物。當腸道菌平衡,很多人會感覺大腦比較清楚、睡眠比較安穩、焦躁感降低。
張家銘說明,全穀保留麩皮、胚芽與胚乳。纖維主要來自麩皮,營養與抗氧化物來自胚芽,而澱粉則來自胚乳。而精製穀物把麩皮與胚芽都削掉,只剩下快速吸收的澱粉,自然容易造成血糖震盪。燕麥與大麥富含可溶性β-葡聚醣,能形成黏稠凝膠,有助降膽固醇;小麥、黑麥、糙米則提供大量不溶性纖維,幫助腸道蠕動。
民眾如何將全穀物融入生活中呢?張家銘建議,白飯加 1/3 糙米或燕麥,入口自然;吐司從白吐司換成真正全穀麵包,先看標示,第一項要是「全穀粉」;麵食可以每週一餐換成蕎麥麵、全麥義大利麵,或糙米麵;想要血糖更穩定,先喫纖維,再喫澱粉,一口菜,一口蛋白質,之後再喫飯。
張家銘總結,正餐不妨把燕麥或豆類加進去,如果民眾本來纖維量就很低,不要急著一次喫很多,腸道菌會不適應。每週讓全穀比例提升一點,搭配多喝水,每天一份發酵食品,如優格、味噌、納豆等,有助腸道適應。
。
。
標題:喫對全穀物血糖更穩! 研究:改善餐後昏沉、助大腦清晰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