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喫完海鮮皮膚出疹、臉泛紅? 小心組織胺中毒來找碴

食藥署說,組織胺可能少量存在於海鮮等食品中,特別像是鮪魚等魚種常溫下放置太久,組織胺含量會驟增,高溫烹調也無法去除,中毒風險更難察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您是否曾經大啖海鮮後,出現臉部或口腔泛紅、腫脹,皮膚搔癢、紅腫,甚至出現蕁麻疹等類似急性過敏的症狀?若您不是本身對食物過敏,那麼,您可能是喫下含「組織胺」的食品而導致食品中毒。

組織胺怎麼來?

組織胺原本就可能少量存在於海鮮、煙燻肉品或發酵食品中,但若保存不當時,其中的組胺酸(Histidine)會被微生物分解,轉化為大量組織胺。特別像是鯖魚、鮪魚、鰹魚等富含組胺酸的魚種,在常溫下放置太久,組織胺含量就會快速上升。更麻煩的是,組織胺無色無味,無法透過外觀或氣味辨識,即使高溫烹調也無法去除,再加上各種的調味下,組織胺中毒的風險可能更難察覺。

請繼續往下閱讀...

組織胺中毒的症狀通常在食用後數分鐘到4個小時內發作,常見反應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皮膚搔癢、蕁麻疹、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或臉麻等神經系統症狀,這些症狀與食物過敏類似,但與體質是否過敏無關,民眾應特別注意。

食藥署指出,組織胺中毒常見反應如臉部與口腔泛紅、皮膚搔癢、蕁麻疹等神經系統症狀,與食物過敏類似,但與體質無關,應特別注意;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食藥署表示,預防勝於治療,避免魚肉產生組織胺,記得選購新鮮且品質優良的海鮮產品及低溫保存,並牢記以下原則:

1.魚類捕獲後,應於良好衛生條件下迅速冷藏及冷凍。

2.食品業者在加工時,應使用新鮮的原料,並在低溫條件下處理。

3.購買魚類後儘速食用;若無法立即烹調,應以冷藏或冷凍方式保存。

4.解凍時以低溫方式進行(如放冷藏室),避免反覆退冰再冷凍。

轉載自衛福部食藥署




標題:喫完海鮮皮膚出疹、臉泛紅? 小心組織胺中毒來找碴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