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近8旬翁摔倒髖部骨折 術後復健難 醫警:骨鬆「沉默的疾病」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蘇斐琳指出,骨質疏鬆症被稱為是沉默的疾病,民眾平時宜留意骨密度的檢測,及預防骨鬆提前報到的有效方法。(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79歲男性長輩平時健康良好,1次起牀不慎滑倒,導致髖部骨折,就醫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他的骨質密度嚴重不足,屬於典型的骨質疏鬆症。雖然骨折手術順利完成,但術後併發肺炎與復健困難,生活品質明顯下降,需要家人長期協助與照顧。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蘇斐琳說明,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疾病」,因為在骨折發生之前幾乎沒有症狀,但發生的後果卻十分嚴重。據統計,65歲以上的髖部骨折患者,1年內死亡率可達20%,更可能造成長期臥牀、生活無法自理,增加家庭照護和醫療費用負擔。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男性、體重過輕或缺乏運動者、長期抽菸或酗酒者,以及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患者。這些族群若未及早檢查,可能因一次小意外導致骨折,進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蘇斐琳指出,診斷骨質疏鬆的黃金標準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骨質密度檢查(DXA)」,此檢查快速、無痛,輻射劑量也低於1次胸部X光,能精確評估骨質密度。目前健保給付主要針對「已經骨折」的病人或嚴重高風險族群,民眾可依個人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安排檢查,有助及早了解自身骨骼狀況,並採取合適的健康管理或介入處置。

她說,人體骨骼在30歲前達到高峰,後續隨著年齡增加,骨質密度逐年減少。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50歲以上民眾的骨質疏鬆比率為8.1%,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平均每10位女性就有1位患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並非無法避免,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規律運動(特別是負重與阻力運動)、戒菸限酒、改善居家防跌措施,以及定期骨質檢測,都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率。

蘇斐琳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通常骨折後需承受長時間的復原和照護,應從日常生活中開始關心骨骼健康,與專科醫師討論,適時安排骨質密度檢查,提前掌握身體骨質狀況,守護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標題:近8旬翁摔倒髖部骨折 術後復健難 醫警:骨鬆「沉默的疾病」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