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財經

台美晶片製造五五分?外媒揭「不合理原因」:幾乎不可能實現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日前接受訪問時,拋出「台美晶片五五分」震撼彈,要求台灣先進製程晶片有一半必須在美國生產。不過外媒報導分析認為,這項要求幾乎不太可能實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石英財經網(Quartz)報導,川普政府官員正在敦促台灣將半導體生產轉移至美國,以便美國50%的晶片需求能夠在本土自製。盧特尼克在上週末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他已多次向台灣方面強調,這項轉移對美國的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

報導指出,這項要求源於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積電(TSMC)及其龐大供應鏈過度依賴的擔憂,尤其考量到中國對台灣的主張,被視為格外高風險。

雖然過去的美國政府也曾提出相關憂慮,但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任內,這種說法更加強硬。白宮不僅威脅對進口晶片課徵高額關稅,甚至考慮推行「1:1 生產規則」,要求企業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與進口數量相等的晶片。

政治與製造業現實的衝突

今年3月,川普更與台積電傳出達成協議,將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與設立封測設施,承諾此舉將可使台灣免受懲罰性關稅影響。這是在台積電先前承諾的650億美元美國投資計畫的基礎上增加的。

不過,挑戰重重。彭博社稱這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激進轉變」。將一個密集、高度依賴且相互連結的供應鏈移植到美國,不僅需要說服晶圓製造設施本身,還必須說服數十家零件和材料供應商遷移。正如行業專家所承認的,半導體是地球上最複雜的供應鏈之一

華爾街日報上週報導,「要做到國產晶片產能與進口量相匹配,比單純增加國內投資要困難得多,因為海外產品通常更便宜,供應鏈難以調整,而且增加美國供應需要時間。」

同樣地,任何關稅或「1:1」的要求都可能驚嚇到全球科技公司或引發中國的報復。

承諾的數字本身就難以置信

美國目前生產不到全球一成的晶片,高端晶片比例更低。與此同時,台積電在2024年資本支出約300億美元,預計今年達到約400億美元。這意味了台積電在美國累計的1650億美元投資承諾,將耗去該公司約5年的全球資本支出總額,這還不包括在其他市場擴張及投資下一代製程、產品和封裝方面的支出。

即使將這筆支出分散在10年內,也需要台積電每年將其全部資本支出的2位數投入美國,對1家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極度精細的全球供應鏈的公司來說,這不太可能實現。

台灣的反擊與困境

面對美方的壓力,台灣已公開反擊。台灣官員們認為,鑑於半導體鏈的複雜性和專業化程度,沒有任何單一國家可以完全控制它。但面對川普及其內閣咄咄逼人地運用貿易工具和施加其他形式的戰略壓力,台灣面臨兩難:若順應美方,可能削弱自身的「矽盾」;若持續抗拒,則可能承受經濟脅迫的後果。

  • 美國
  • 台積電
  • 半導體
  • 晶片
  • 供應鏈


標題:台美晶片製造五五分?外媒揭「不合理原因」:幾乎不可能實現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