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受訪時表示,目前全球手機與汽車使用的晶片,有高達95%由台灣供應,美國僅掌握2%,這樣的比例不僅不合理,更在中國威脅台灣之際,構成美國的安全風險。他認為,唯有美國本土能夠大量生產晶片,才真正具備保護台灣的能力,這與台灣長期將半導體視為「矽盾」的戰略邏輯正好相反。
對此,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今日表示,美國拋出這樣的政策,不只是意味著未來,在整體供給重新進行分配,版圖上的挪移以外,更涉及包括經濟安全,以及地緣政治乃至於整個供應鏈的重塑,同時也有技術主導權的生成博弈,美方希望能重新定義「矽盾」的意涵,因過去矽盾是台灣長期擁有的優勢,美方想改變這樣的狀態,讓台美共同擁有或共同承擔。
劉佩真指出,也就是說,美方必須確保能在當地擁有足夠的半導體生產能量及產能,來因應未來如果台海之間出現任何地緣政治的變數,美方更能在當地生產足夠的晶片供軍事上使用。
但她也直言,這樣的新政,對台灣來說恐怕仍是「弊多於利」,有利的部分是能夠化解中長期台灣一直面臨到的地緣政治風險,透過這樣的新政,將台灣從過去半導體製造的獨有供應商,轉換成與美國是「戰略上的綁定」,且在技術上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此外,短期內也有利於台灣對等關稅能「壓到一個比較低的水準」。
不過,她強調,中長期對於台灣半導體產生的「負面後座力」仍舊不可輕忽,
畢竟大量往美國進行投資或產能移動,都會弱化台灣半導體整體生態系,以及供應鏈的完整度,都會遭到毀損甚至破壞,甚至對於未來也可能人才外流,或是在就業、出口、投資,以及周邊房地產的拉擡效果都會出現明顯鈍化的態勢,因此,新政對台灣整體半導體或台灣在技術上主權的擁有,恐怕都會遭到影響。
劉佩真提到,而這也代表全球半導體將會從過去主要以「比較高的效率,高度集中在台灣生產的模式」,轉向「高效率及更強調韌性分散的策略」,這樣的變化對台灣半導體業就會產生比較負面的效益。
劉佩真表示,美國後續政策變化,以及台美談判的狀況,仍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必須持續關注。
- 晶片
- 美國
- 台灣
- 半導體
- 矽盾
- 供應鏈
- 投資
- 人才
- 關鍵
標題:美喊台美晶片製造五五分 學者估對台「弊大於利」這關鍵恐遭破壞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1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