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改善睡眠與作息,晨間運動最佳;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想透過運動延緩老化、維持肌力與行動力?除了運動頻率和強度,「運動時間」也是關鍵。桃園聯新運醫中心醫師吳易澄指出,顯示配合身體晝夜節律運動,可有效提升肌肉修復與功能表現。
吳易澄於臉書專頁「」發文分享,晝夜節律是身體的「內建時鐘」,大約每24小時運轉1次,負責協調睡眠、荷爾蒙、代謝與細胞修復。肌少症(隨年齡肌肉量與力量下滑)是跌倒、失能與死亡率升高的重要風險因子,年紀增加時,常出現作息提前、日夜差變小、睡眠被切割等節律紊亂,同時肌肉再生能力下降。兩者互相影響,讓肌少症更容易找上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化怎麼擾亂時鐘與肌肉?吳易澄分析,影響包括有:相位提前,變得早睡早醒;振幅降低,白天不夠醒、晚上不夠眠,身體的「日夜差」變小;睡眠片段化,夜裡常醒、深睡少,影響生長激素、睪固酮等合成代謝荷爾蒙的脈衝分泌,肌蛋白合成與修復力下降。時間一久,衛星細胞(肌肉幹細胞)活性與肌蛋白合成率都可能變差,肌力與行動力會走下坡。
運動時間應依目標而定:若想改善睡眠與作息,晨間運動最佳,可將時鐘前移,使白天更清醒、夜晚更好睡。建議每週至少3次晨間有氧(快走或騎車30–45分鐘),加每週2次上午阻力訓練(6–12次力竭,2–3組/動作)。
若目標為增肌增力,下午至傍晚阻力訓練效果最佳,此時力量與體溫高峰,蛋白合成效率高。晚型者傍晚練習表現佳,早型者上午練也合適。晚間高強度運動若影響入睡,建議結束時間距就寢至少3小時。
落實生活的運動方案
吳易澄建議民眾,不妨從以下2個做法改善:
●中樞節律強化(晨練)
目標:把作息拉穩、深睡更多,夜間同化環境更理想。
做法:固定晨間有氧+每週1–2次上午阻力;白天曬太陽、晚上減少強光與藍光。
●周邊合成代謝優化(午後/傍晚阻力)
目標:踩住力量與體溫高峰,讓衛星細胞更活躍
做法:複合多關節動作(深蹲、硬舉、推、拉),6–12次×2–4組;搭配良好恢復與營養。
吳易澄總結,把運動放在對的時間,能同步中樞與周邊時鐘,在老化環境中仍提高肌肉再生效率、改善睡眠與日間功能。
。
。
標題:維持肌力與行動力 醫:可搭配「運動時間」提高效率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