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大餐後總有罪惡感;營養師劉學民提出3建議。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感恩節與耶誕節、元旦等大節日即將到來,不少人經常有聚會與大餐。然在喫過火鍋、拉麵這類高鈉料理,該如何調整,讓自己更健康呢?營養師劉學民在臉書粉專「」提出3個黃金修復技巧,讓自己「喫得開心,又能補得剛好;身體自然不會累積負擔,也無罪惡感。」
劉學民表示,冬天聚餐常常會喫熱湯、拉麵、火鍋類的食物;而這類食物又剛好很重鹹,分享喫完大餐的該怎麼彌補平衡一下。他分享大餐後的「3個黃金修復技巧」: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喝水:「不要懷疑,喝水就對了!」餐廳外食常常口味較重鹹,又配上飲料或酒精飲品,喫下過多的鹽分、糖分及額外的負擔。像我的體質喫口味較重或有加味精,就會感到特別的口乾、口渴。「水是最好的排鈉劑!」這時身體會需要更多水,來加速身體代謝多餘的鹽分,喝水建議分少量、多次。
●多蔬果:大餐多為大魚大肉,而膳食纖維不足,又時常有油炸、燒烤等高溫烹調方式;「高溫」易產生較多自由基。身體自然就會需要更多抗氧化營養,來幫助中和清除自由基,這時蔬果中的「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等,很重要!能提供多種抗氧化功能,中和自由基保護身體避免細胞受傷害。
食材上可以選擇如:
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芭樂、奇異果、草莓、木瓜、彩椒、小番茄
富含植化素、礦物質的蔬果:藍莓、彩椒、火龍果、茄子、紫洋蔥、紫高麗菜及深綠色蔬菜
●選好消化的雜糧澱粉:雜糧澱粉含有天然膳食纖維,能幫助腸胃蠕動、延緩血糖上升、增加飽足感。也能幫助身體把前一餐,喫太多的油脂、鈉分好好「清一清」。
例如地瓜、南瓜、山藥、芋頭、玉米、糙米、燕麥等,這類「天然、原型澱粉」比精緻澱粉更容易讓腸胃舒緩、不易造成負擔。大餐後身體常常處於「飽滯、負擔大」的狀態,再加上肉類、蛋白質攝取,可能都過量;這時若再喫油炸、麵包、蛋糕、奶茶、高油,腸胃就會更辛苦,甚至讓隔天整個人都腫腫的。
建議飽餐後,下一餐很適合這樣喫:
●小條地瓜 + 無糖優格 + 藍莓
●燕麥粥 + 雞蛋 + 清燙蔬菜
●糙米飯 + 清燉蔬菜湯 + 豆腐或雞胸肉
●蒸南瓜 + 五色蔬果沙拉(醬料可用優格或和風)
●蕃茄蔬菜清湯麵 + 一拳頭水果
●水煮玉米 + 青菜豆腐湯 + 火龍果
以上都是溫和又能安撫腸胃的組合
可以依據肚子飽腹感拿捏份量
最後劉學民重申大餐後的「3個黃金修復技巧」:
●多喝水:幫助代謝排鈉、降低水腫。
●多蔬果:補充植化素、維生素。
●選雜糧:溫和不傷腸胃。
劉學民大餐在所難免,重點是「後續的平衡」!喫得開心,又能補得剛好,身體自然不會累積負擔,也不需要罪惡感。
。
。
標題:聚會大餐多 營養師3黃金修復技巧:零罪惡感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24570.html